点击数:936762018-12-06 14:25:42 来源: 《厦门日报》
“90后”组成的健康守护团队
探秘鹭燕医药康源研究院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差分时间序列、增强型机器学习算法、马尔可夫决策过程、蒙特卡罗模拟……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实际上是鹭燕医药旗下福建省康源图像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康源研究院)使用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正是有了这些技术支撑,康源研究院才得以在成立的短短2年间就推出了“院内级、家用级、消费级”三个系列的心电人工智能诊断终端产品,论证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康源研究院还是全球最早成功研制具有心电图判读功能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机构,为全球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树立了标杆。
技术是人脑力的延伸。康源研究院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领先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驱动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那些研发工程师。到底这支神秘的团队是如何组建的?首款产品从研发到面世过程又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记者走进康源研究院,带领读者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国家超算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当记者首次与康源研究院的研发人员接触时,着实吓了一跳:这些技术“大牛”由清一色的“90后”构成,有的甚至是“95后”。“别看他们年纪不大,有的已在业内小有名气。我们这支团队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人工智能学术论文,展现的研发成果,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人!”谈起自己的弟子们,康源研究院院长刘知青的言语中掩饰不住骄傲。
在这11名研发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刘知青的研究生,之前已经跟随刘知青研究人工智能围棋多年。加入康源研究院,也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全新尝试。在此之前,这些研发人员无一例外没有医学背景,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也处在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有的甚至能够在社区义诊活动中,在帮助居民正确使用康源心电图设备之余,还能就机器判读结果对其进行解释。而这样的学习能力,是这支团队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的关键。
刘知青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想要跟着他一起做事的年轻人很多;他本人任教多年,也早已桃李满天下。但最终成长为康源研究院基石的这11人是如何被他挑中的呢?“肯定得是学霸,做人工智能,聪明是一定要的。”刘知青毫不避讳自己对于拔尖人才的欣赏,但他同时也强调,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也是重要的。“比如诚实、勤勉。如果出现编造数据的造假现象,那么肯定会被整个学术界所抛弃的。”
对于人工智能研发来说,再强大的技术团队,如果没有超算中心的技术支持,也无法兑现研发成果。康源研究院与中国最先进的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无锡中心和广州中心达成良好伙伴关系,来自两个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为研究院处理了海量数据,为研发进度的推进提供了有利保障。“很多人都想做人工智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计算能力影响。两大国家超算中心的支持,也反映了其对康源人工智能研发项目的认可。”康源研究院研究员王宇轩说。
深入了解用户体验
人工智能介入医疗健康领域,最终是为了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因此仅有超强的判读能力还不够,用户体验也至关重要。年中三款心电仪设备面世后,康源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就带着部分产品参加了湖里区卫计局的“百名专家进社区”义诊活动,直面用户,收集第一手的用户反馈情况,以便于后续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
一次,一位患有帕金森症的老年人来到义诊活动现场,康源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张家宝用掌心便携式心电仪为他采集心电图数据,但老人的双手颤抖不已,无法稳定放在设备电极上。张家宝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急得满头大汗。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老人花了20分钟才将心电数据录入设备中。“那次突发状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面对的用户群体往往是一群最不理解人工智能概念的老年人,他们中的有些甚至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不会用,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设计产品,是我们在换代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张家宝说,未来康源研究院可能会设计背心式心电仪,或通过其他解决方案来满足各个层次的用户需求。
据悉,康源研究院的第二个项目,关节康复图识别判读系统正在预演阶段,这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健康的解决方案,用户数据或许会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进行采集。有了第一个项目的成功经验,全院上下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康源研究院研发人员带着智能心电产品随义诊团队进社区,倾听用户反馈,改进产品。
康源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张家宝介绍服务器承载数据情况。
(《厦门日报》2018年12月3日 A11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xmnn.cn/xmrb/20181203/)
上一页1下一页 |